CQ9电子游戏电竞的起源(精选5篇)

  新闻资讯     |      2024-02-18 17:22

  CQ9电子游戏电竞的起源(精选5篇)近年来,媒体竞争日渐激烈,广电传媒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是在新闻学和媒体经济学领域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吸引大众的视线,在竞争中崭露头角,“改版”随之成为了众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传媒争相要求的最高境界,它是能够压倒一切的绝对优势。核心竞争力并非是小有所成,也不容易长久保持,因此应时刻树立高目标,不松懈,沿着统一的目标使竞争优势得到巩固。

  一个企业只有先做好以某种形式传达的内容后,才有动机寻找其他的传播渠道。即使是在综合性的娱乐新闻媒体企业,也是由先做好某一类的传播内容后,才开始逐渐扩展的传播渠道,以此渐渐成长起来的。就目前的广电传媒形势来看,还没有形成从市场中打造出来的真正的传媒领头羊。

  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开拓市场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打造新的品牌理念,延伸传统广电传媒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对广电传媒整体的情况分析,各级频道的品牌局面大致相同。地方台和卫星频道的节目都各具特色,但是仍然都面临着频道资源整合的问题。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核心任务就是在正确的导向下实现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的双赢。在拥有几十个频道的电视媒体中是无法满足所有频道的最大效益的,因此,管理者应根据不同频道的特色做出不同的预期。频道的管理者可以根据频道在市场中的传播效果反映出不同频道品牌特色各自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恰当地对频道的定位与运行做出调整与改革,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才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作为信息产业,在诸多生产力中最具活跃与积极性的人才更是传媒竞争中的基础。目前各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都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同类的节目几乎在每一个频道都有播出,节目制作水平得不到提高,这种现象也凸显了如今传媒行业人才缺乏的事实,从而也制约了广电传媒的创新发展。因此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养成也是广电传媒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将优秀的人才与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并最大限度的为广电传媒做出贡献,形成核心竞争力将指日可待。

  改革旧制度,创新新局面,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广电传媒新的生机与活力。“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定义是指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融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隐含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服务中。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通过其本身特殊的整合能力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培育出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与竞争力。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总体整合。核心竞争力形成于广电传媒内部,难以被个人占有;(2)难以替代。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内部创新与改革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品牌与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优势,其他媒介很难进行模仿或替代;(3)多元化发展。广电传媒企业可以依据核心竞争力具有的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支持广电传媒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扩大经营范围,最大限度地发展广电生产力,提高在竞争中的优势。

  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展,许多新兴媒介的起步,广电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若没有可以依恃的竞争优势,将很容易被强大的竞争对手利用自身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不断压缩生存的空间,因此互相合作,与新媒介的联合是占据市场范围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时代与网络的普及发达,网络媒体正在逐步扩大着传媒市场的领地。因此,广电传媒既要做到滴水不漏,也要正确掌握市场趋势,在新旧媒体交错复杂的局面中站稳。

  随着全国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联网工程快速实施、配网自动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全球电力互联网建设逐步启动,智能互联电网的建设使得风力、太阳能与水力等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有了新的可能,在互联特高压电网和智能自动化配网的强力支撑下,可就地将可再生能源通过分布式发电产生的电能接入到电网中使负荷平衡,同时同微网联结在一起,继而将配电网,甚至是整个电网的运行模式改变。在智能电网快速向前发展和“两头放开”的新电改进程中,社会各界对分布式电源发电并网以及互联网+电力营销模式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给一直处于垄断经营状态的电力营销带来诸多影响和巨大冲击,下面就问题入手,对智能电网下的互联网+电力营销展开具体分析探讨。

  智能电网中接入分布式电源后,电力输配网将一改以往单向的树形结构,向着双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分布式电源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电设备价格逐步降低,更多的电力用户有了属于自己的发电设备,使其兼具电力消费者和分布式电能生产者的身份。但在现行的《电力法》中,电力消费者与生产者并没有统一,是完全独立的,即使是有自备电厂,兼具电力消费者与生产者两重身份的企业,其在业务流程上也依然是单向、独立的,所以不论是电能计量,还是电费的收取都是分开独立进行。目前分布式发电特别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尚未完全进入商业化阶段,所以还无法完全以商业化市场竞争为准进行定价,同时也不具备直接参与到电力市场竞争当中的能力。因为受限于发电成本,国家针对分布式电源实行价格扶持政策,采用固定的电价。这样就会把供电企业购电均价提高,使供电企业成本增加。

  分布式电源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电力市场向良性竞争状态的自由电力市场过渡,可以说电力市场化是在智能电网中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制度基础。从分布式电源的投资方式与运营商来看,其实力不是很强且分散。针对此种情况,国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发电、售电等电力市场主体,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电力生产、销售环节。从目前电网企业关于坚强智能电网的定义可见,是基于传统垄断性电网建立起来的,最终形成的智能电网将带有一定垄断性;从能源发展趋势与分布式电源自身特点来看,未来分布式发电设备与储能设备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电网的垄断性,并在零售市场上彻底打破垄断性,让电力市场竞争更为自由。

  风能、太阳能与水能等分布式发电极易受到自然因素限制,相较于常规的化石能源发电,因为存在随机性与间歇性特点,严重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影响对电力用户安全可靠供电。

  智能电网下电力营销的关键技术就是能够及时响应、满足用户需求,通常都是以需求特性波动因子与供应取向幅值的偏离大小为量化指标,可以将供需一体化特有的联动特性更好地体现出来,维持电力供需平衡,并利用电价差异这一经济杠杆激发电力市场主体活力。供电公司的运行成本、售电量、售电均价等电力营销层面都在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影响下发生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针对用户方单向售电的模式,供需双方在并网售电模式下有了利益上的博弈。

  目前我国在智能电网方面的发展处于起始阶段,需要在不断实践发展中认识和研究智能电网给电网终端用户带来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在终端用户方面智能电网所体现出的互动性概念,就是利用现代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到并网后的变化反映出来。在电网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方案中提出了先进性和实用性、前瞻性与双向互动、信息采集全面覆盖等多个建设原则,拟实现的功能有智能用电服务与支撑三网融合、家电控制用电、水电气热“四表合一”信息的采集与管理以及社区信息服务。这样在智能电网通信信道的支持下,智能电力小区成功地将有线电视网和电信网、互联网与电力网融合在一起,既保证了电力的安全生产,又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上来,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阶段针对智能电力小区的技术实施方案中既包含了三网融合技术与光发电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又包含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分布式电源,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网终端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服务,电网企业将为电力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能源供应综合服务。

  国家实施新增配电市场和售电市场放开的新电改,供电企业须提升竞争力保存量市场抢增量市场,电力营销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垄断“坐地电商”向市场激烈竞争的“度电必争”的“推销电商”跨越。国家推进“互联网+”发展战略,电力营销必须适应从线下服务的“传统电商”向网上互动服务的客户触点可及的现代“互联网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跨越。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变革,电力体制改革虽然经历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系统重发电轻用电以及到市场经济过渡阶段重输变电发展建设轻配网建设发展和重生产轻营销的烙印根深蒂固。目前供电企业还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电力营销体系,诸如后勤物资保障影响基建与生产,基建与生产运行检修制约电力营销等等,未真正构建起以市场为引领,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营销体系。在国家推进绿色发展、“互联网+”发展战略以及“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新电改,供电企业内部各专业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集约整合,供电企业与广大电力用户电力销售服务互动信息未实现高效、准确、稳定的交互,因此,互联网+电力营销模式有待加快试点研究与全面推进。

  受一直以来电力销售垄断经营体制影响,供电企业内部员工的奖惩激励在公平方面考虑过多,但在效率方面没有拉大收入差距来充分体现按业绩贡献率等进行分配,因此,员工的工作和业务技术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电力生产和销售特殊性,国家对电力销售一直采取垄断经营方式,虽然供电企业内部不断强化以安全为基础,效益为中心,服务为宗旨,这种自上而下的非员工主动自觉行为,未经过激烈的甚至残酷的电力营销市场竞争洗礼,供电企业内部员工并不能刻骨铭心地完全树立起危机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更谈不上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互联网+电力营销市场竞争意识。

  匮乏一直以来,电力营销模式都有很强的垄断性,使得服务型的供电企业未体现企业的市场主体角色,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了供电企业员工市场主体角色缺失,电力市场经济和电力互联网营销等相关业务知识匮乏。

  在以市场为引领,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树立供需双方能够在电力网络平台上进行双向互动、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以及通过公平竞争或合作开拓电力市场的经营理念。加快试点和全面推广建立能够与电力网络营销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于用户个性化需求及定制化需求的网络营销服务体系。全面推广电力客户足不出户通过手机或网络办理报装用电(售电前服务)、电费缴纳(售中服务)、故障报修(售后服务)等用电业务,逐步建立起网络电商的新型电力营销服务体系。

  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力网络营销的基础保障,所以,供电企业要在此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建设力度,使企业的网络安全得到有力保证。在企业内部网接入互联网时采用防火墙通道的方式,使电力营销网络有可靠、高效的网络系统作为支持,有效保证运营质量。一方面,要加强以提升配网自动化为核心的满足电网末端服务的智能电网规划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试点研究和推进水、电、气、热信息采集网络与有线电视、通信数据、互联网融合战略合作,为网上互动的触点可及的电力营销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撑。同时,加快实现供电企业各专业信息共享,为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提供充足的高效便捷的信息支撑。

  在网络经济时代,供电企业必须认识到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单单只是价格、质量和服务上的竞争,网络竞争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客户忠诚度成为争夺的焦点。基于此,供电企业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用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在兼顾公平与效率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按业绩贡献率为主的工资待遇分配机制,通过拉大收入差距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市场竞争服务意识和潜能,激发降本提质增效和市场活力。

  作为电力网络营销的主力,当前电力企业的营销队伍当中缺少既掌握电力专业技术,又懂得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且整体业务水平不高。为此,要在营销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市场经济原理和法规、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互联网网络知识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网络经济和现代营销相关知识培训及典型试点等实践。结论在电力市场逐渐开放、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营销体系和手段成为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给并网电价、电力市场、用户需求与电能价格体系以及电网终端用户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未来的电力营销应以智能电网为依托,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在智能电网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电网与电力用户间的双向互动,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制定出能够将产品价值真实反映出来,灵活的电价形成机制,合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1]彭松洁.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1):47-47.

  在我国经济处于进一步改革、转型的特殊阶段,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在电力领域,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存在电荒,另一方面是电源投资过度,违规资金已达6000亿元,几年后也许将出现新一轮电力过剩。作为民营独立发电商,如何在国有电力公司高度垄断、外资电力企业拼命排挤等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准确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把握机会,同时又尽可能避免风险,需要民营独立发电商重视发展战略研究,特别是进行战略选择前的战略竞争分析。本文以我国进入基础电力领域较早的华睿投资集团为例,对民营独立发电商的战略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一、内部环境分析1、民营独立发电商内部竞争优势分析(1)科学而灵活的决策机制。经过第一代创业之后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步解决了产权清晰的问题,这不但使企业在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实施灵活机制,而且也使其投资决策果断、科学、有效。民营企业特有的市场灵敏性,使企业在面对市场机会与风险时,既能做到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机会,也能较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从而使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国有企业的产权模糊与决策的繁琐,使民营企业的这一优势在竞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华睿集团在与国内某大型电力公司洽谈战略联盟合作时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华睿集团希望在两三天内就对国外的项目并购事宜进行交流,但该国有电力公司的老总却无奈地表示:我们无法在两三天内表态是否进行国外的项目并购合作,因为我们在国外进行业务是需要上级领导部门层层批准的,没有个把月不会有回复。这反映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决策机制方面存在的差异。(2)经济而高效的技术体系。民营独立发电商可以根据业务的进展情况建立和调整自己的技术管理结构和体系。华睿集团由技术委员会、总工办、开发部、建设部、运营部、新能源研究院等专业技术部门组成完善的技术体系,通过优化设计和高质量的建设水平,在控制成本、节约工期上具有明显的优势。(3)前瞻性的行业选择。能源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行业,同时也是国家未完全放开的投资领域,进入门槛一直较高,所以先进入者比后进入者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华睿集团是目前国内民营能源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与同类企业相比拥有较多的可开发项目资源和最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从1996年开始的电站融资建设使集团具有了非常宝贵的“提前期”和“学习曲线”,这给集团带来了非常大的相对竞争优势。(4)成熟而多样的融资模式。民营独立发电商的行业选择决定了融资是其发展中必须首先面对的重大问题,因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融资模式是保障其竞争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目前可以供民营独立发电商选择的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流动、项目、抵押,并可以尝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其他融资模式,也可以考虑筹组水电基金、可再生能源基金等等。通过品种多样、方式灵活的融资模式,保证企业的融资渠道通畅,使企业在面对庞大项目时有充裕的资金支持。2、民营独立发电商内部竞争劣势分析(1)装机容量规模较小。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截至2010年,国内独立发电商之间不会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主要是进行数量竞争,即各个独立发电商总装机容量规模的竞争。华睿集团作为国内民营能源企业的佼佼者,尽管拟建和在建项目资源有一定规模,但截至2003年底,在总装机容量规模与五大发电集团和其他国有电力公司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2)政府资源获取困难。由于政府部门尚未完成由指令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民营独立发电商面临着不均等的资源获取机会。与国有电力公司相比,民营独立发电商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而且没有直接的上级主管单位,缺乏政府背景;另一方面,电力产业作为一个资源性、垄断性产业,由于国家需要统筹规划,所以目前国内电力产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内发电商在项目开发前期需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缺乏较强的政府资源关系和行政公共关系能力是国内民营能源企业一个最突出的劣势。(3)融资渠道不畅。电力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融资困难是民营企业涉足电力产业的最大障碍。从以银行为融资主体的间接融资渠道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确定信贷计划时,授信额度的绝大部分安排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获得银行较难,而且在同等条件下成本也较高。从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渠道看,国内资本市场不但上市门槛较高,而且上市指标主要分配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多数民营企业则通过挖掘海外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实施公司债发行的审批制,有限的审批指标往往由国有企业分得,民营企业无缘染指。(4)职业经理人团队尚需加强。国内独立发电商欲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和凝聚一批优秀的电力专业人才。华睿集团作为国内一家大型的民营能源企业,有一批对水电站、风电场、火电厂等电力专业技术领域精通,并通晓从开发、建设、运营到市场竞争一整套流程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设立“能源经济系统”博士后工作站,聘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Mcdiamid先生担任首席科学家。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还需要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集团为了加强人才储备,不但需要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更需要通过人才激励政策在内部培育和凝聚一批优秀的人才。相对于进入能源领域较早的华睿而言,其他民营独立发电商的电力专业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和开发任务更加艰巨。二、 外部竞争分析1、民营独立发电商外部竞争中所面临的机遇分析(1) 宪法提出保护合法私有财产为民营企业树起法律保护伞。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如果私有财产得不到法律保护,那么民营企业将缺乏立足之地;国家立宪提出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排除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后顾之忧,激励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 能源产业规划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国务院2004年6月30日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企业为达到环保要求必须为技术改造增加投入,加之煤炭价格的上涨趋势,清洁能源发电企业与化石能源发电企业之间的成本差距将不断拉近。(3)启动电价竞争有利于公平竞争。2004年7月1日,两部制上网电价、全电量竞争模式在东北电力区域市场试运行;2004年5月18日,华东电力市场开始了“竞价上网”模拟运行;2005年,我国将再根据条件依次启动其他区域电力市场。电监会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等六大区域电力市场交易体系,在国内发电市场中,初步形成“竞价上网”的格局。建立竞价上网机制,为民营独立发电商提供了公平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4)清洁能源企业是《可再生能源法》的最大受益者。《可再生能源法》将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举措,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再生能源法》不仅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的主导战略,而且制定了信贷措施、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通过政策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向市场,无疑为民营独立发电商等清洁能源企业不断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机遇。因此,民营独立发电商将风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作为战略重点,前景广阔。

  2、民营独立发电商外部竞争中所面对的挑战分析(1) 面临现行电力体制障碍。电力行业作为一个资源性、垄断性行业,一直以来受到政府严格的经济规制。虽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但是目前国内电力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民营资本进入电力产业仍然面临着政策体制。例如,民营企业在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申请立项、投资融资、征用土地等诸多方面和国有企业相比受到明显不公平的待遇;民营企业难以应付电力项目繁多的前置审批环节以及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等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CQ9电子游戏。(2)面对大型国有电力集团垄断。截至200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3.53亿千瓦,五大发电集团可控装机容量为1.6273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近两年,五大发电集团更是在国内新一轮电源投资热潮中占得先机,迅速扩大公司装机容量规模和电源项目储备。市场势力很强的五大发电集团的寡头竞争和寡头垄断已成为当前国内发电市场中的主要特征。(3)民营企业面临的社会法律风险。一段时间以来,对民营企业“原罪”的讨论甚嚣尘上,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和“仇富”心理,以及“铁本事件”的发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尽管中央权威部门几次出面解释“铁本事件”的出发点绝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但宏观调控中客观出现的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受伤”的现实,也提醒民营企业社会法律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民营独立发电商除应摒弃创业初期打政策“球”的发展路径、严格依法经营外,制定保持低调的企划战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4)电源项目储备任务艰巨。几大国有发电公司和国内其他独立发电商之间的电源项目争夺激烈,而电源项目资源是有限的。例如,火电厂燃料―――煤和建设地点将日益枯竭,可供开发水电站的流域资源也日益减少。因此,做好电源项目储备工作是民营独立发电商面临的一项较大挑战。三、关于民营独立发电商发展战略的建议1、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模扩张是当前民营独立发电商进入电力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与项目规模扩张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规模扩张。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项目的规模扩张相对而言并不是民营独立发电商面临的最大困难的话,其技术和管理团队的建设则应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花大力气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规划,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创新,人员供需的预测与平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清理与健全,以及规划期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等等。2、保持低调的企划战略民营独立发电商在电力市场中不面对终端客户的特点,决定了民营独立发电商在进行电力市场营销时没有必要如其他制造类企业一样大规模地进行公共媒体的推广。因此民营独立发电商低调的企划战略可以归结为“高开低走”,即在专业领域,尽可能地开展学术与专业公关;但在公共领域,除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外,一般不宜花过多精力进行形象宣传,而且要抵挡得住媒体的。3、加大新能源规划比例,努力成为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绿色GDP已经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全球能源供应的均势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必将呈现下滑的曲线。因此,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改善和调整的不二路径。而且,相对于火电等常规电力品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言,小水电、风电、垃圾发电、潮汐能发电、光伏能发电等领域,民营独立发电商与几大国有电力巨头应该说处于同一起跑线。民营独立发电商应抓住这一战略竞争的有利时机,在新能源领域大展身手,力争奠定民营独立发电商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竞争优势。由民营企业的“娘家”―――全国工商联号召成立的“中国新能源民间商会”,将为民营独立发电商搭建一个互通信息、疏通政策、横向合作、优势互补的大平台。(作者为华睿投资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博士)

  电力产业作为基础设施产业能否引入竞争,在学术界是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不少学者发现,从那些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所收集的可比较成本数据看,竞争不仅没有导致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降低了成本水平,降低了消费者价格。同时,消费者在竞争性电力市场得到了更好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竞争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样适用于基础设施产业。

  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从而有较强竞争力。

  “钻石模型”理论一出现便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使其成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六个因素决定的,它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这六个要素。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见图1)。

  一个“钻石”的形成,需要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在形成初期,可能四大要素都在发挥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要素发展较快,然后带动其他要素形成,最后进一步地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形成“钻石”模型。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不是决定性的,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四大要素为基础。

  电力产业需求对于电力产业的竞争力影响非常大,因为只有建立在一定规模且能够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该文重点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电力产业供给是指整个电力产业为社会提供的电力产品总量。它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文主要从总供给量、电力资产水平、电力生产水平等来分析电力产业供给因素的。

  相关及辅助产业是否健全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持产业是能够对电力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产业。该文主要是从银行业和外资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对电力产业发展的影响。

  电力企业的战略、结构是否合理对电力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的企业在目标、策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是极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就成为产业竞争优势。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该文主要从发电及电站供热时能源转换效率来分析。

  作为竞争条件之一的机会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的。而政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影响那些对电力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政府可以放大“钻石模型”框架中的作用力并使这些决定因素升级,政府对电力产业的实施政策主要体现在电力监管、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四个方面。

  该文将去除机会因素,因为机会因素通常是超过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很难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表1所示为我国电力产业影响因素。

  由于电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为了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电力产业竞争力各方面的状况和特性,就需要将复杂的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故该文按照钻石模型将不同指标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电力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合上面的评价体系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的2005年至2010年的各指标数据。

  该文运用SPSS17.0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因子得分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定,这与因子分析可能得出的结果相符。表3为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按因子得分的大小衡量,将指标层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类别:关键因素(>

  0.5)、重要因素(0.1-0.5)和一般因素(

  由图2可知,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发电及电站供热时能源转换效率的得分均有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要提高电力产业的竞争力,能源转换的效率起到的关键的作用。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今天,提高能源转换的效率是低碳发展电力产业,提高电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05―2010年间,人均GDP和总用电量的因子得分呈增加的趋势,逐渐由一般因素转变为关键因素。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扩大内需引起的用电量的增加,对提高电力产业自身的竞争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产业R&D投入比重的得分呈下降的趋势,由关键因素逐渐转变为一般因素。这说明电力产业R&D投入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减少,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每单位的R&D投入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呈递减的趋势。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在2005到2010年间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消费的增长也相应的促使其他能源消费的增长,所以其比值变化不明显。同时,电力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消费品,其需求和消费是缺乏弹性的,所以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对电力产业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影响。

  总发电量和电力总出口量的得分呈上升趋势,逐渐转变为衡量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如下基本特点:首先,电力商品的生产、供应、使用是瞬间同时完成的;其次,不能储存,没有中间环节。所以总的发电量和总用电量基本相等,其对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也是相同的。电力总出口量的增加会提升我国电力产业在国外的影响力,对电力产业吸纳外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银行和外资用于电力产业的投入比重在减少,同时银行和外资用于电力生产的投入的因子得分在减少,这说明由于银行和外资的投入减少导致得分的减少,从而对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政府用于电力产业的财政支出以及国家预算的比重先是增加的,后又有下降的趋势,而因子得分变化是先减少后又有所增加。由于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政府更应该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加大力度,完善电力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电力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在保证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发电量,同时努力扩大电力出口量;第二,在各行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快发电及电站供热时的能源转换的效率,从而做到节约资源以及降低成本。第三,政府和银行对电力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层面上的保障,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2] 徐建红.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青岛家电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3] 王维维.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表1)。

  表1九五期间中国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产业选择(注:参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5期,第14页。)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三,表现为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的结果,往往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之。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权威。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城市无可奈何地衰落和“莫名其妙”的兴起,皆是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同所致的。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

  但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每个城市所体现的城市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剩余产品交易范围及数量的大小(这也与是否交通便利及周边土地肥沃与否有关)、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抗御能力等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工业原料的集聚、加工和交换的能力、交通便利的程度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则是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人才资源以创造价值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城市同样也如此。在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引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基础是基于资源(知识)的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是对美国多元化的大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的现象反思的结果。美国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对各种产品市场无孔不入,但是各种产品之间往往没有内在联系,产品生产范围过大曾经使得欧美的大企业在日本企业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与定位战略研究内部因素时以涉及产品的各种活动为主不同,核心竞争力理论试图深入到企业内部活动背后的逻辑性,从各种企业能力中寻找凝聚竞争力的药方。)的概念,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城市的环境变化较快,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始终有明显的限制。环境不仅正在经历着明显的变化,而且还不时会被剧烈的质变所突破。因此,该理论认为,应通过培养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重心在于研究城市内部的因素,力求合理地组织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以形成别的城市不易模仿的独特的竞争能力。解决竞争力问题的中心策略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进一步的探讨,将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上,兼顾城市内外各种主要因素,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为可能,成为一个对发展机遇时刻有准备的城市。

  最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讲求的是努力超越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发展历程。这对于我国正在经历体制转轨的大多数内地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城市职能被扭曲了,其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城市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为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提供商品交易服务的平台,城市更多地表述为“生活型”和“生产配套型”的职能。对这样一些因国家定点而形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相伴而生的城市,如果不从战略上超越自身成功的“跑部钱进”项目定位的经历,无疑会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而急剧衰落。

  (1)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它同时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完善。城市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包括精神文明、信息、道德、价值观等等,都应是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正确合理的,但如果我们将城市竞争力的探讨与关于“发展”这样的大课题混同起来,其结果只能使城市竞争力成为“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箩筐,”内涵过于复杂,体系十分庞杂。自然就难以抓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矛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否定社会、、人文等范畴对竞争力的影响,而是将它们的作用抽象归纳到那些对城市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及对城市捕捉发展机遇有直接影响的“人才资源”这样的子系统之中了。

  (2)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提出,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因创造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文化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注:参见:蒯大富:《一流文化塑一流城市》,文汇报,2001年11月12日第5版。)。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化自身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单独列出来成为对城市竞争力独立贡献的分工或单一作用因子,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因为,就一个城市而论,其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市民的创新热情、制度安排以及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等等,都无疑已经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就像蛋自质是构类的食品的基本要素那样,如果我们在点菜时既点了鱼肉,又点了蛋白质只会造成双重付费而并不能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