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官网文化观察|“X+酒店”转向“酒店+X”?这个春天,酒店行业迎来消费旺季。自春节假期至今,许多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一房难求。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多地酒店的预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10倍。暴增的消费需求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日益显现——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将休闲目的地锁定在酒店,而非景区。旅游不再以观光为目的,而是越来越侧重于度假。
宅在酒店打发时间,成为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以至于“X+酒店”的文旅消费模式,也正逐步转向“酒店+X”。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许并非在追寻诗与远方,家门口的酒店甚至就是目的地。
90后旅行博主杨春宇,不久前在自己的社交账号晒出了一组海边,金黄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殷红的夕阳,传递着岁月静好。“春节前一个月我就订下了去三亚旅游的计划。出发前我预想到游玩人数肯定爆棚。所以,不同于朋友们‘景区打卡’的旅游路线,我目标锁定在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三天的时间里,我完全泡在那里。”对杨阳来说,选择去三亚旅游主要是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如果待在酒店就能满足这一需求,没有必要去景区人挤人。“再精致的妆容也敌不过舟车劳顿,过于拥挤的人群让旅拍这件美好的事多了几分负担。而酒店的私密环境可以让我不会社恐,有充分的时间松弛地摆出各种造型。酒店内充满异域风情的设施、自带美颜效果的海景,还能让我轻松拍出氛围感。那里还提供落日自助餐以及海钓、浮潜等水上项目……这与景区游玩的项目内容基本一致,服务质量甚至更好。”杨阳说。
无独有偶,农历新年,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倪晓燕同样将旅游目的地锁定在酒店。“过去一年,我的工作和生活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和压力,整个人一直处在一种紧绷、快节奏的状态。趁着休假带父母找个高端酒店团圆放松一下,让自己慢下来。”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某旅行App预订了位于阳朔的山水画舍。“酒店建在山间,毗邻漓江。每天早上醒来,透过阳台我就能看到浮动的云海和初升的朝阳。酒店配有茶室和温泉,下午我会和父母一起去茶室品茗读书,晚上则去泡温泉。在酒店的几天,我的内心更加平静,和父母的关系也更加亲近。”在倪晓燕看来,旅游是放松而不是奔波,更何况很多景点千篇一律,相较之下,宅在酒店旅游更省心省力,会少几分疲惫倦怠,多一些松弛愉悦。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宅酒店已然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表示,这种现象反映了旅游消费群体需求的分化,旅游不再局限于景区观光,还可以是休闲度假和家庭娱乐。此外,酒店沉浸式旅游的背后是部分旅游消费群体对个性化旅游体验的追求,以及对“人从众”传统旅游方式的抗拒。王晨光还提到,新旅游方式的出现还和酒店业态多元化有关,“除了传统的商务、政务酒店,高星级度假酒店层出不穷,度假酒店的豪华设施和高品质服务恰好与酒店游客群的消费需求相符。”
宅酒店,不仅是一种旅游,更是一种生活。在某社交平台#周末去哪儿#话题下可以看到很多“周末宅酒店”的分享帖。在济南高新区上班的张川就是个十足的“周末酒店控”。每到周末,他都会选择住在离家不远的酒店,足不出户。“连续高强度工作了5天,到了周末就想躺着睡觉。我住的是合租房,周末会不时有其他租户的声音干扰我休息CQ9电子游戏,所以酒店就成了我的好去处。”张川表示,如此一来,周末不再担心有别人打扰,在独享空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我一般会在南部山区、章丘或者莱芜等远离济南市中心的地方订酒店,拉上窗帘,远离格子间,可以安心睡上一整天。只有周末休息充足了,周一上班我才能保持好状态。”对张川来说,周末宅在酒店是他不可或缺的“充电”方式。
不同于张川,在上海读研的00后艾靓周末去酒店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社交。“这两年上海出现了不少面向Z世代、主打多元社交住宿空间的中端酒店,比如YUNIKHOTEL。这类酒店会有电竞主题房,房间的电脑配置都比较高,周末无事我就和朋友一起住在电竞房打游戏。此外,这类酒店周末会时常举办剧本杀、电影沙龙等社群活动,喜欢社交的小伙伴还能在酒店里找到趣味相投的新朋友。”年轻态的酒店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年轻群体的生活,并逐渐衍生出酒店场景下的圈层文化。此外,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者也将周末目的地瞄准酒店。亲子酒店通常会结合时下热门的动画IP推出亲子主题房,孩子们也能在酒店的儿童乐园结交新朋友。
当下,“乐享”正在成为更广泛的生活理念。当人们用住的方式打开酒店,也就扭转了“酒店只供歇脚”的传统文旅消费观念。一旦形成了潮流,没有人再过多质疑这是“烧钱过懒汉日子”,大众反而调转了评价风向,认为这是时尚的、精致的、热爱生活的。“这种短暂的与现实生活环境相脱离,纾解压力的效果立竿见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躲进酒店’就是与充满琐事的日常作一次精神上的短期的、干脆的断舍离。这与走马观花赶时间的度假不同,偶尔这样发发呆、让自己放空,不仅解压,甚至还能增加创造力。未来生活、工作的灵感或许就从中激发。”
“酒店即目的地”的背后是文旅新消费需求的出现,也是供给端的自我迭代。为了让客户选择并留在酒店,很多酒店打破传统的食宿边界,频频向文旅行业伸出触手,拓展“酒店+”的多元场景。度假酒店瞄准游客的特定需求,推出特色地方菜、非遗体验活动、亲子互动、免费旅拍等特色项目;商务酒店逐步实现服务智能化,更多科技元素被引入酒店运营;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夜游酒店、潮流社交酒店,定位老年群体的康养酒店以及面向家庭的亲子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外,疫情时期酒店意识到本地客的重要性,不少酒店开始有意识地本地化,深耕本地消费,结合本地客户需求改造空间、升级设施。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酒店变成目的地意味着新选择的出现;从酒店业角度来看,它带来了新的消费群体,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王晨光认为“酒店即目的地”有其积极意义。需要提醒的是,新机会带来新挑战,酒店业只有做足功课、下深功夫,才有可能把握住机会,实现留客拓客的目标。当前实践已经暴露出一些酒店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酒店不考虑资源、渠道及目标客群需求盲目拓展业务,结果变成四不像;有的酒店缺乏独具竞争力的特色服务,只有同质化服务,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体验;“酒香也怕巷子深”,有的酒店对外营销不到位,无法吸引新消费群体的目光;有的酒店服务质量不过关,难以满足要求更高的新消费群体;有的酒店缺少专业人才……酒店业如果要在“目的地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远,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解决。
对此,王晨光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假期或周末宅在酒店只是一个消费热点,还不具备普遍性。如果要长远发展下去,消费者和酒店之间仍存在一个相互认同的过程,消费者需要察觉酒店尤其是高星级酒店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很好选择,在酒店场景中能获得丰富体验,酒店业则需要在精准定位、市场营销、形象宣传以及产品优化方面继续努力。”
酒店在成为文旅产业中更为独立、更趋核心的一环的同时,也应符合链条效应,发挥所谓“+”的更大效力。“酒店成为特色旅游项目只是第一步,其目的不是在于分流,而在于引流,留住人们的脚步,发现城市更多不一样的风景。在其提供的服务项目、开展的特色活动上,与城市人文风貌、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的联动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